向改革要活力: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好改革“先手棋”,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
文|燕雨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省社科院海洋强国建设实验室”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可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需要技术革命性突破牵引,也需要体制深层次改革赋能。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要向改革要活力。”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好改革‘先手棋’,抓紧推进地方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和具体处发展,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
广东要充分发挥“改革前沿、创新强省”的优势,在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同时,牢牢把握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持续深化科技体制、市场体制、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有效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深入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多元协同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系,为解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通堵点卡点,增添改革动能等,提供广东示范。
全面深化以基础研究为主导的科技体制改革,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则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可见,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长远基石。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比重为6.65%,但欧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费用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2%以上,美国更是达到15%,基础研究投入大幅超过我国。
广东作为创新强省,要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层科技逻辑,系统部署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全面深化以基础研究为主导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考核评价、载体建设、人才培养等机制。深入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通过布局大科学装置、联合港澳协同创新、建设人才高地等措施,积极解决重点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不竭的源头动力。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和科技领军企业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逐年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投入的占比,完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加快构建由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部省联合基金、省市联合基金、省企联合基金等组成的多方联动投入体系;分层次体系化部署基础研究项目,按照战略专项、重大项目和开放性项目三个层次系统部署实施基础研究项目;建立基础研究稳定科研经费支持和长周期评价机制,在各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中全面开展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试点;以市场化运营方式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实施新一轮“海外引智计划”和基础研究本土科学家培养计划,面向产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和诺贝尔科学奖级科研人才;设立基础研究海外人才工作站以及海外科学家项目,重点吸引海外华侨华人等来粤参加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集聚一批华人科学家。实施基础研究院士人才储备计划、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基础研究后备军培养计划等,分层次、体系化培养基础研究本土人才;实施基础研究“强基工程”。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高水平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国家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灯塔企业”培育工程、科技领军企业“筑基工程”、省属国有企业“强核工程”等,鼓励企业围绕产业技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以高校“冲补强”为契机,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群,实施“基础学科提升计划”“大师培养计划”等基础研究体制创新计划,引导高校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支持更多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和ESI全球前1‰,打造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单打冠军”。遴选高校优势学科带头人创建一批大师工作室,培养一批学术大师。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赋予其充分科研自主权,允许其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
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创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统一市场示范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构建统一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联通的市场设施、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统一的商品服务市场、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势在必行。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市场化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最高、经济体系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特点的独特区域,推动具有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和差异化法律制度环境的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对于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支撑和核心引擎作用。
当前阻碍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最大堵点是规则差异和体制机制壁垒,从而客观上对货物、人员、服务、资本等要素在湾区内跨境便捷流动造成不便。实现粤港澳市场一体化,关键在于加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以推动区域内部规则统一。近年来粤港澳规则衔接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第一批20个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粤港澳三地政府采取了地方政府协议、地方区域规划、单向制度开放和共建管理机构等多种方式探索三地规则有效衔接。但规则衔接仍需破题,制度性壁垒有待取得更多实质突破。要抓紧研究、编制粤港澳三地规则全面衔接和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清单,从“联通、变通、融通”三维度分别建立针对性衔接机制。三地政府应协同推进、分门别类梳理对照清单开展制度创新和衔接沟通,纵深推进粤澳、深港深度融合对接,在市场互联互通、资金有序跨境流动、港澳居民投资便利、跨境数据融合等重点领域深度有效衔接。同时支持前海、横琴、南沙、河套发挥制度创新的优势,率先试点粤港澳规则全面衔接、对接、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三化”改革,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营商环境新高地”
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基础要件。营商环境建设旨在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降低体制性成本、打通制度性梗阻,本质上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世界银行研究显示,营商环境改善对GDP增长率和社会投资率的直接拉动效应分别为0.3%和0.36%。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广东省、深圳市连续三年被全国民营企业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和最佳口碑城市,广东企业总量、外资企业总量、民营经济主体也连续多年均居全国第一,充分显示广东的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当前,广东应围绕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新要求,聚焦市场主体准入、运营、退出等关键环节,围绕清除隐性壁垒、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重点领域,不断优化、完善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打造吸引全球投资的标杆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营商环境新高地”。一是要不断完善法治化引领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立法、规范性文件、行动计划、专项改革方案等多层次、立体化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强化法治引领,突出立法规范和保障;二是要不断推进国际化对标的营商环境改革创新,重点要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三是不断深化市场化松绑的营商环境改革优化,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动资源要素分配、商事制度等领域的大改革、大优化,真正营造所有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便捷高效的市场环境、要素环境和政务环境。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落实“非禁即入”等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破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隐性壁垒,加大力度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活力,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引导各类优质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全面实施《广东省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政务服务渠道矩阵,推动政务服务网智能化升级,全面提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一网共享”水平。
【本文责编】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6期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上一篇: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 下一篇:下一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