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文 | 周跃辉(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背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党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得益于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回顾过去十来年,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8.9万元。与此同时,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3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1.91%提高到2021年2.6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大幅度提升,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度贡献率基本都在30%以上。此外,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这些事实都充分地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得益于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目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客观地分析和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可以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在科技创新领域,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我国芯片每年要花费3000多亿美元,高度依赖进口。在光刻机、光刻胶、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我们还受制于人。此外,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而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高质量发展。
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倒逼我们必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当今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可以看到,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试想,我国若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
此外,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产业进一步融合,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各国都建立起高效的产业整合体制,通过产学研的融合高速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这种方式能使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进一步转化为国家实力。这也昭示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能抢抓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
生产力理论,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坚定不移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最重要的要素:一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二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由此可见,生产力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三个更为基本的要素:劳动者、科学技术、生产工具。尤其是科学越来越广泛运用于人类的生产,通过对生产力各个要素的作用,促进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我们要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新质”。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事实上,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纵观人类生产力发展历史,科学技术始终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变量,进而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角逐点。从发展演进来看,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数字技术革命是动力源头。从底层逻辑上讲,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一致的。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或者说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竞争。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命健康、航空航天、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将会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
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第二,推动以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创新。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第三,加快实现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第四,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第五,加快人才强国建设。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本文责编】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6期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上一篇:上一篇:用行动说话、靠实干成事
- 下一篇:下一篇:专访揭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支光南: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定不移建设产业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