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推动‘负面清单+容错免责’机制,通过制度保障降低创新顾虑,比如扩大‘耐心资本’规模,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优化新技术审批备案流程等配资线上平台,鼓励企业敢闯敢试,给人才更多发挥空间。”不久前,在浙江省委书记王浩主持召开的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上,均胜电子董事长王剑峰建议道。
在此次座谈会上,总部位于宁波市的均胜电子和“杭州六小龙”中的宇树科技、强脑科技和游科互动科技等企业负责人一起成为“座上宾”。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球重要港口城市和中国外贸大市、制造业大市,宁波市GDP近年来增长迅猛的关键便在于产业。公开数据显示,宁波市2024年GDP为18147.7亿元,不但顺利超越天津市,与南京市的差距也仅剩约353亿元,距离跨入全国前十仅一步之遥。
“宁波市还需要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宁波市应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赋能创业创新,实现产业高新、产业高端、产业高效“三高”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应当继续发挥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的明显优势,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造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生态圈。
GDP一路“开挂”
根据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宁波市GDP为18147.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而天津市2024年GDP为18024.32亿元,同比增长5.1%。这也是宁波市GDP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越天津市。
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宁波市首次晋升为“GDP万亿之城”,此后一路“开挂”,先后超越广东省佛山市、湖南省长沙市、江苏省无锡市和山东省青岛市;从2019年起,宁波市一直牢牢占据全国城市GDP排名第12位。
如今,在超越天津市后,宁波市距离跨入全国前十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2024年,南京市GDP为18500.81亿元。宁波市与南京市之间的差距,也从2023年的约968亿元缩至2024年的约353亿元。
宁波市的制胜秘诀正是工业。宁波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其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8.8%。在36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汽车制造、金属制品和计算机通信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5%、15.9%和9.6%,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和战略性新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5%、13.8%和12.9%。
“一座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较为强劲的上升势头,应当是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内生潜力不断集聚引发的,宁波市就是这样的城市。”在何建华看来,作为传统制造业城市,宁波市近年来向“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愿景加速迈进,通过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抢占新兴和未来产业新赛道,以“大优强、绿新高”的新姿态向高端化跃升。
宁波市的另一大重要优势是港口。相关数据显示,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第一大港,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连续16年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长4%;集装箱吞吐量达393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创近七年来新高,位居世界第三。
这也让宁波市的外贸成绩单一路飘红。2024年,宁波市实现进出口总额 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正式超过东莞市成为全国外贸第五城。
何建华表示,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可谓是宁波市的“双轮引擎”。近年来,宁波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诸如新能源汽车之类的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加速数转智改网联,夯实了产业链基础,政策措施也提供了有力支持。正是这些综合因素叠加,使宁波市经济呈现出较为强劲的上升态势。
产业加速向新转型
“在座谈会上,我们还就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的应用推广提了建议,建议加快智能驾驶示范区、充电基础设施、路端的车路云协同等建设,加速智能电动汽车的普及。”王剑峰告诉记者,均胜已和宁波高新区联合建设了智能网联综合先导区,加速推动智能驾驶应用落地。
时间拨转至2024年1月,宁波高新区管委会与均胜电子母公司均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建设高水准创新产业园、产业发展与生态构建、增强均胜国内研发生产能力以及创新投入等领域开展意向性合作。
根据协议,宁波高新区管委会支持均胜集团在高新区建设均胜创新产业园,包括建设汽车电子与汽车安全产品研发中心以及智能生产基地等,并将其打造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工业化标杆园区和百亿产值园区。
这正是宁波市推动产业加速向新转型的缩影。2023年,宁波市印发的《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在宁波全市培育形成数字产业、绿色石化、高端装备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现代健康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群。
为此,宁波市政府亲自下场“搭台”,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2024年1月,宁波市印发《关于促进宁波股权投资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力争到2027年,宁波市资产管理规模50亿元以上的投资机构数量超过30家;投向宁波的股权投资金额超过2000亿元;打造形成3000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集群。
“均胜的发展离不开宁波市政府的多方面支持。”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在智能驾驶、汽车安全等相关技术研发、软件和信息技术升级、专项及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资金补助;另一方面,宁波市不仅是制造业强市,更是全国单项冠军数量最多的城市,深厚的产业工人和工程师底蕴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持久动力。
联动杭州唱好“双城记”
2月14日,极氪、领克两大品牌公布战略整合3个月后,极氪科技集团正式成立,成为自2020年以来全球最大的汽车主机厂合并事件。
在龙头车企带动下,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不断壮大。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9.5万辆,占浙江省总量的4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产值3381.57亿元,同比增长24%。
均胜电子这样的老牌龙头企业也决心“创新前行”。据了解,2025年年初,均胜电子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战略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相关的前瞻技术和市场。均胜电子定位为“汽车+机器人Tier1”,向包括全球车企在内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公司提供软硬件及解决方案,将自身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高端制造能力,加速拓展至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我们在汽车零部件积累的技术、经验可以向人形机器人产业迁移,面临着新的市场机会。”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例如,在技术层面,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相关的传感器、芯片、雷达、摄像头等硬件和软件算法、动力电池充电和能源管理等与具身机器人相关技术高度相通;在供应链层面,汽车产业链非常成熟,车企可以借助现有成熟供应商,以车规级标准定制开发生产,提升性能的同时还可以确保品质。
在外界看来,杭州市和宁波市是拉动浙江省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但以“六小龙”为名片的杭州市在科技创新领域更为亮眼。何建华也认为,相比较而言,杭州市的优势日益凸显,尤其是近期DeepSeek横空出世、震动世界。
“杭州市拥有‘数字之城’的科技创新优势,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集群化发展的转型升级经验,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宜居宜业高品质环境,以及吸引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青年友好型’营商环境配资线上平台,都值得宁波市学习借鉴。同时,宁波市和杭州市这两座城市可谓珠联璧合,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紧密相连,未来也将继续谱写‘双城记’协奏曲。”何建华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