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里什么是超配 为什么投资和事业很难同时成功?
货币政策方面,有宽松预期。6月2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9年第二季度例会,会议表示宏观杠杆率高速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货币政策的基调与此前基本保持一致,在当前经济数据趋弱,外围不确定因素仍存的情况下,市场对于国内将采取有针对性的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实际利率股票里什么是超配,抱有很高的预期。
近期数据显示国内宏观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宽松预期升温,这为证券市场的反弹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目前来看,逆周期调节政策仍将以结构性宽松为主,大规模刺激政策空间有限。随着供给侧改革步入下半场,重点在于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政策将兼顾短期的稳增长和长期的结构化转型,把握好结构性转型的力度和节奏,同时稳增长政策为长期的结构化转型服务,政策重点是结构转型而非强刺激。预计国内宏观经济仍将呈现“弱企稳”的态势,国内经济复苏动能仍是影响国内资产价格的重要因素,后续仍需进一步关注月度经济数据对宏观经济现状的确认情况。
图片
文:蔡垒磊
很多大佬曾公开表示,自己不炒股,理由是玩不明白——当然他们可以发行股票让别人炒。也有很多投资做得很好的大佬,他们渐渐就不再经营事业了,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修身养性,整天啥事儿不干就是爬山,喝茶,研究哲学——当然人家有资产利得的收入,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靠“交易”为生。
迄今为止,在事业和投资上都做得很好的大佬,有,但很少,因为这两件事虽然都是赚钱,但应用的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智系统。要把两件事都做得很好,就得同时装载两套相反的心智系统,随时切换,还能游刃有余,这是很难的,除非这个人对人性的理解非常深刻,对投资和事业的理解都非常深刻,才能不至于造成冲突。
拼事业的人,对成功的欲望是要很足的,为了事业成功可以不吃不喝不睡,搞点东西出来的成就感,可以抵消一切的疲劳。他们往往是精力超人,欲望也很大,一天不做事就难受,赚到钱的第一时间想到的也不是享受,而是扩大生意规模。
但这样的心性往往会在投资市场上吃瘪,因为这种心性的另一面,就是赌性很大,这是相伴相生的——追求风险的人,把24小时当成72小时去用的人,才有可能做大事业;而投资则完全是另一个极端,平衡风险的人才有可能活得更久,把1年当1天来过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赌性过大的人容易在看好的事物上过量投入,又由于精力过好,导致过量投入后必然高频关注,最后导致情绪起伏太大,无法做到耐心等待回报。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很多人其实管理不好投资和事业带来的收入关系,会下意识地将二者混在一起进行比较。但投资的收益浮动是巨大的,看起来又没有在过程中付出多少努力,于是不管是巨亏还是巨赚,都会让眼前的事业收入显得失去意义——很多人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事业给荒废掉的,巨亏的时候“无心做事”,巨赚的时候又觉得“无需做事”,这些都是求死之道,那些一心扑在投资上的老板,自己的本职事业必然会越来越一塌糊涂。
这就是难点,一个人想要在投资和事业上同时取得成功,必然要做好以下平衡:
1.投资和事业的盈亏要分开,投资是投资,事业是事业,要单独计算,不能算总账——一算总账,有些单独做得不好的事情就被隐藏起来了,就失去了改善的机会。
2.投资的所有工作,都在对标的的事前思考,都在大方向,都在投资逻辑和配比逻辑,而不是交易技巧。一个人的大部分精力都要放在事业上,而不是关心投资品每日的涨跌上,因为在前者上花精力能确定性地帮你赚钱,而在后者上花精力却不一定能帮你赚钱,反而可能起反作用。
我之前说过一个普通人想要取得世俗的成功,就要打满自己的四块收入:主业的劳动收入,副业的劳动或资源收入,资产带来的固定现金流收入,以及用时间换空间的风险资产回报收入。这四块缺一不可,缺什么就要补什么,且必须独立造血,独立盈利,不能来回补贴。
只有把这四块的任意一块拆出来,都能在人群中达到上游水平,才能在赚钱领域慢慢成为六边形战士,组合起来才能更接近财务自由——都在说“财务自由”,但这四个字太虚无飘渺,像一坨浆糊一样搅在一起,缺乏实操的指引性,而拆出来对每一块都进行单独配置和单独改善,实现起来就会简单得多。
(完)
.............................................
我是蔡垒磊股票里什么是超配,感谢你的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